陽江老八景
陽江老八景
悠陽網(wǎng) 整理
江城歷代可供游覽的名勝古跡甚多。據(jù)清代乾隆十一年(1746年)莊大中主編和道光二年(1822年)李沄主編的兩部《陽江縣志》記載,陽江古時有著名的“八景”:鼉山春曉、龍水秋澄、王母仙蹤、羅琴雅操、東山石塔、西浦漁歌、曲水流觴、碧橋玩月(都在今江城區(qū)境內(nèi))。這兩部縣志撰寫的時間雖然相距76年,但“陽江八景”的名稱卻完全一致。
由此可以斷定,這八個景點是經(jīng)過了相當(dāng)長的歷史時期,受到廣大群眾所公認的。
陽江八景之首是“鼉山春曉”,又名“鼉山春樹”。鼉山,位于現(xiàn)在的江城一小和縣公安局舊址之后面,以山形似“鼉”而得名。陽江因有此山而名為鼉城,漠陽江亦因流經(jīng)其西而名曰鼉江。此鼉山頂上,有南宋時所植的兩棵木棉樹,至明清時代,樹姿巍峨,枝干挺拔,直插云霄,高達三四十米。樹身蒼勁雄偉,寬達數(shù)十圍。
每年仲春二月,兩棵木棉樹鮮花盛開,花紅似火,蕊黃如焰,英姿勃發(fā)。特別當(dāng)朝陽升起之時,陽光與紅花交相輝映,云霞盡赤,春滿江城。最奇的是,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,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紅。清人林乙蓮有詩云:“木棉千古直撐空,花放年年送暖風(fēng)。曾道火燒天二月,鼉山遙映一津紅!
幾百年來,鼉山頂上的兩棵紅棉樹,一直作為陽江的象征。可惜幾十年前的一
次暴雷轟擊毀損了其中最大的一棵,而致兩棵均被砍掉,“鼉山春曉”一景也就從此泯滅。
“龍水秋澄”:龍濤秋月爛如銀
龍水秋澄,又名“龍濤秋月”,是陽江古八景的第二景。
江城北5公里處,有一條龍濤村,漠陽江流經(jīng)其北。據(jù)《清一統(tǒng)志》記載:古時江水流至此處時,頗顯洶涌澎湃之氣勢,水聲嘩啦直響,涌起堆堆雪白波濤,后浪緊推前浪,上下翻滾,把此處河床沖擊成為深淵。仿若蛟龍騰躍其間,故“龍濤”村名由此而來。
這里兩岸樹影婆娑,遠處煙樹朦朧,畫意詩情,景色宜人。特別是當(dāng)中秋之夜,碧霄萬里,皓月當(dāng)空,皎潔的月光像水似的傾瀉下來,將龍濤村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瑩。江水銀波閃閃,有如蜿蜒白練。這時,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映照江心,天上江中,形成兩輪明月,堪稱奇絕!夜半之時,岸邊神廟鐘聲傳來,激響清越,更增詩意。民間還有著美麗的傳說:當(dāng)此秋月照臨的靜夜之時,江中“雙石”即化為采蓮小船一只,船中承載著仙女?dāng)?shù)名,各捧琵琶簫管,一邊劃船玩月,一邊合奏吹彈。清風(fēng)輕拂,仙袂飄飄,樂聲起處,音韻悠揚。而兩岸村舍,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,光亮如同白晝,即使持針穿線也不感困難。所以還傳說古時龍濤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,不需購買燈油點燈。
南宋孝宗淳熙五年(1178年)高中進士的陽江才子曾躍鱗,曾就此景色吟花詩一首曰:“龍濤滾滾飲雙虹,涼月清秋萬里風(fēng)。映水桃花丹瀲艷,綴林霜月玉玲瓏。樵驚落雁催殘照,漁傍浮鷗聽晚鐘。幾度臨秋耽野趣,無邊詩思許誰同?”這是現(xiàn)存的詠贊陽江風(fēng)景最早的一首詩。此后各個時期均有詩人的佳作傳世,如“龍濤秋月爛如銀,泛棹前來特問津。萬里清風(fēng)干迭浪,空江何處覓重輪”等等。
“王母仙蹤”:留得瑤池一片春
陽江城東三里處原有一小山岡,約在鴛鴦湖以西,相傳古時王母曾經(jīng)到此處停留過,故名之曰“王母岡”。
后來,人們就在山岡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,周圍種滿果樹花卉,成為一景!巴跄笇币惨虼硕妹M跄傅钋,刻有曾躍鱗的一副對聯(lián):“翠竹影搖湘浦夜;碧桃香靄武陵春。”清人馮蘭階亦有一聯(lián):“不信瑤池嫌寂寞;愛從鼉海辟行宮!鼻叭诉有不少詠贊的詩作,如“尋蹤何必向瑤池,東郭墦間尚有之”;“仙凡隔絕路難通,王母緣何此駐蹤”;“荒山有幸來仙駕”等。
清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王母岡上建起了麻風(fēng)院,從此游人不敢涉足。1934年夏,王母岡上廟宇被焚毀,“王母仙蹤”久成陳跡。
“羅琴雅操”:碧澗錚琮琴韻聲
距離陽江城20多公里的羅琴山,高448米。相傳,晉朝尚書郎羅含曾攜琴到此山漫游,因而得名。
羅琴山峰巒重疊,有百重嶺之稱。在南北嶺之間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東南壘疊而下。碧水清泉在巖石的裂縫中涌出,滔滔不絕地奔流直瀉。巖石凸凹不平,泉水流經(jīng)其間,與棱起之石急激撞擊,水波騰跳,錚琮發(fā)聲,音韻悠揚,有如琴鳴!傲_琴雅操”之名即由此而來。
流泉下面,有一方潭,四周巨石圍繞,直徑約20米,水深而清,名曰“龍?zhí)丁。龍(zhí)渡戏降纳綆X有一石刻如琴形,另一石上刻有“捷如形響”四字。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題詠頗多。明代著名戲劇家、禮部主事湯顯祖,于萬歷十九年(1591年)被貶往廣東徐聞縣當(dāng)?shù)涫罚澜?jīng)陽江,題羅琴詩中有云:“何得羅琴隱君子,海風(fēng)吹絕夜弦清!绷_琴山頂有石像棋盤,傳說古時有仙人在此處對弈。龍?zhí)稘舅铝魅胧,解放后已于石河口筑水庫,方圓十余里,集雨面積28公里。遠望石河水庫,水中山嶺如海中孤島,別有風(fēng)光。
“東山石塔”:健筆一枝撐碧漢
東山石塔,又稱北山石塔,位于陽江城東半里的東山(今北山公園)上。曾用名有“東山泉石”“北山聳翠”“紅陵古塔”等。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寶祐年間(1253~1258),光緒二年(1876年)重修,1983
年重修,是閣樓花崗巖結(jié)構(gòu),為省內(nèi)唯一無灰砌石塔。高18.5米,共九層,由1000多塊重達幾百公斤的長方石條壘成,塔身往上逐漸縮小,美觀大方,造型巧妙。上有“福祿來朝”四字。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,又叫蓮花石,它像一朵巨大的蓮花。瑞禾石高、寬各5米,上面刻“瑞禾”兩字,直徑1米。石塔如健筆一支直撐碧空,是陽江唯一現(xiàn)存的珍貴古代建筑物。
1983年重修,以花崗巖石材更換塔剎,于塔基周寬8米鋪筑花崗巖條石,筑建雙重石雕圍欄,穩(wěn)固塔基。再遭雷擊,1991年,再重修塔剎,并加筑避雷裝置。清人林乙蓮有贊石塔詩云:“嶙峋石塔屹城東,怪石蒼松點綴工。健筆一枝撐碧漢,獨留鼉海作文峰。”
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園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,1957年興建,1984年重修。烈士紀念碑內(nèi)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個,是我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北山公園內(nèi)還有摩崖石刻、亭臺樓閣等景點。
摩崖石刻位于烈士紀念碑后山,現(xiàn)存“瑞禾”“恩平歌”“熙春亭詩”“塔綱紀興”“瑞禾捧月”等刻字。
北山石塔、革命烈士紀念碑、東山摩崖石刻、“熙春亭”等與東山嶙峋怪石、參天濃綠等自然環(huán)境連成一片,共同構(gòu)成江城著名的歷史、文化、人文、自然景觀。
“西浦漁歌”:西浦漁人唱晚歌
西浦,本應(yīng)是整個西瀨,但“西浦漁歌”則是指下瀨一帶。古時陽江城漁洲路和河對岸的下瀨都是漠陽江沖積的沙洲,也是當(dāng)時漁民集中生活的地方。每當(dāng)夕陽西照,漁舟返航,漁民引吭高歌,此唱彼和。天光、水色、帆影、漁歌,構(gòu)成了一幅美妙的圖景。
每晚的漁歌,總要唱至二更時分方止。當(dāng)時河邊沙洲長滿榕樹,樹陰里結(jié)網(wǎng)的漁民女眷,也參加進這漁歌晚唱之中。所唱漁歌多屬咸水歌,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(xiāng)土氣味。
“西浦漁歌”,最早時原名“漁洲晚唱”。后因漁洲這一邊已建起了眾多店鋪,于是漁舟返航時便集中于西瀨那邊,故又改稱為“西浦漁歌”。
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均有贊詠。清人林乙蓮詩:“煙籠西浦夕陽過,信宿漁人唱晚多。掩映燈紅迷蓼岸,隔江聲雜采菱歌!鼻迦死畲涸姡骸俺眮砦髌致牆O歌,乘興江中撥棹過。夜半月高弦索晌,問誰攜得月明多!
古時“西浦漁歌”原址,正是現(xiàn)在陽江船廠和水上學(xué)校一帶,而今樓臺屋宇鱗次櫛比,另是一番景象了。
“曲水流觴”:石泉且作流觴醉
“曲水流觴”一景在北山上。
“觴”,是酒杯。古代文人雅集時,置酒杯于流動的泉水上,泉水流亦載酒杯漂流,當(dāng)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,則罰客飲酒或罰賦詩填詞以助興。此舉是從晉代王羲之蘭亭修禊中學(xué)來的,謂之“曲水流觴”。
北山上不僅風(fēng)景優(yōu)美,且頂端還有一葫蘆形巨石,可坐十余人,俗名“仙人石”。宋代州守王亙在此石面上鑿環(huán)形溝渠,渠中每隔三尺又鑿一大碗形的凹坎,統(tǒng)稱為“流杯池”。當(dāng)時文人游覽北山時,多喜歡在此石上環(huán)坐,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,謂之“石泉”。再置酒杯于石泉上,使杯漂流,仿古代文人“曲水流觴”之雅興,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。流觴石南邊的一巨石上,刻有詩兩首。其一云:“占昔相傳望海樓,誰知此地有蓬萊。流觴曲水裁成巧,瑤草琪花次第開。”由于北山上石刻眾多,“曲水流觴”這一景點亦名為“北山泉石”。又因北山松竹幽森,樹木蒼翠,故亦有所謂“北山聳翠”景名。名稱雖不同,實際均指北山這一地點。
“碧橋玩月”:碧橋映眺一天秋
碧橋村,距離陽江城八公里左右。漠陽江西支流經(jīng)該村附近。古時,橫跨河面建有石橋一座,是一色青石板構(gòu)筑,日光映照,翠綠發(fā)光,因名“碧橋”。碧橋村乃因此橋而得名。
碧橋橋頭古木參天。每當(dāng)夜晚明月升起,此處更是一片清涼寂靜。碧橋青石,
發(fā)出銀光,宛如用銀子鋪成的橋。橋下河水本來清澄,清風(fēng)吹來,河水閃著明亮的光波。橋上橋下,都如水晶般剔透晶瑩,使人如置身于奇異的童話般的世界。古時,不少人專程從城里雇船夜泊碧橋玩月。所以前人有詩贊曰:“碧橋裁作一天橫,小艇搖波泛月明。牛女迢迢看不厭,遙聞牧笛動幽情!
然而,物換星移,昔時碧橋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無從尋覓了。所謂碧橋之美景,即使在清代后期,也僅僅是存在于詩人的想象之中罷了。清代詩人林乙蓮,因慕碧橋美景,專程雇舟夜傍碧橋村,想來一番尋古探幽,但大為失望,發(fā)出了“何處是”的詢問。他寫有《碧橋玩月》詩云:“一泓明月浸寒潮,涼夜乘舟傍碧橋。風(fēng)景依稀何處是?也應(yīng)攜酒問漁樵!”另一詩人馮蘭階,也曾親自到碧橋村尋訪,同樣失望地寫下:“自昔碧橋風(fēng)景好,可憐風(fēng)景逐時新。只今唯有空中月,照盡當(dāng)年玩月人!”